1中纪
关闭

中华网 china.com

安徽
安徽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安徽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正文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
2022-04-19 10:04:46 来源:新华网

外贸稳住增长,原因何在?

贸易“朋友圈”更加多元——一季度,东盟超欧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持续增长。“西方不亮东方亮”。更多新市场,也意味着更大增长空间。

更多经营主体有力支撑——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4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压力下,外贸主体的增长,正是韧性与活力的最好证明。

当然,与去年同期分别接近30%、40%的高增长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贸、外资增速各有所下降。

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数、国内外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复杂演变等因素影响。不少一季度订单还不错的外贸企业,坦言二、三季度压力会加大。疫情对生产、运输的冲击,加上高昂海运费对利润侵蚀,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为稳定外贸,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发力——减税降费、畅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等举措加快落地,给企业送来“及时雨”,为稳外贸保驾护航。

考虑到高基数原因以及当前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外贸延续去年高增长有一定难度,但外贸“开局稳”恰恰印证了我国外贸有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企业自身也在努力,加上助企纾困、稳外贸政策落地,各方共同努力,外贸实现保稳提质的目标未来可期。

稳外资,同样有基础和信心——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报告显示,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仍有超六成受访企业计划今年加大在华投资,超八成在华美企不考虑移出中国。近来,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投资和布局。

一季度,中国吸引外资在“稳”的基础上继续“进”,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超5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更是接近60%的增长。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迸发的新机遇,正是外商投资的掘金点。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诸多政策举措也在积极发力:进一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便利的营商环境,让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留得住、扎下根。

  (六)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内物价是否会大幅上涨?

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1.1%,其中3月上涨1.5%,涨幅较前两个月扩大,但仍属于温和范畴,也低于国内3%的预期目标。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3%,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

CPI与PPI“剪刀差”进一步收窄。2021年全年CPI与PPI“剪刀差”为7.2,今年3月份为6.8,表明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

3月份PPI涨幅虽然回落,但仍处较高水平。这与国际输入性影响密切相关,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中下游行业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压力。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促使PPI涨幅连月回落。

当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持全年物价平稳运行仍具有较好支撑。

  吉林省梅河口市工作人员进行“蔬菜包”菜品分拣(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CPI指标关系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等的价格。

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涨幅较大,上涨面较广,导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较为强烈,数据和百姓感受存在“温差”。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CPI“篮子”商品中,猪肉价格占比较大。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行,3月同比下降41.4%,拉低了CPI涨幅。

今年以来,国内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并非我国市场供给基本面发生变化。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PPI向CPI传导的趋势或将延续,一般日用品价格将小幅上涨。此外,随着猪肉市场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紧平衡过渡,预计到二季度或三季度,猪肉价格或将进入上行通道,拉动CPI温和上涨。

综合来看,全年物价涨幅或将比去年有所扩大。针对物价短期上涨压力,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适当降低价格补贴启动条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七)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如何打通堵点卡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疫情导致部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受阻,影响向生产端延伸。

同时,一些工厂因疫情停工停产,原材料价格高位攀升,企业成本走高……多重因素叠加,引发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担忧。

  4月13日,在合肥百大周谷堆大兴农产品物流园,司机在智能化门禁系统上扫码进入。该园建立集测温、核验安康码、数据收集等功能的智能化门禁系统,进场驾乘人员不用下车即可快速核验,实现防疫测温智能化、人车追溯数据化。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当前国内供应链部分受阻,影响产业链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乌冲突扰乱国际物流秩序,中欧班列、国际航空运输等受到影响;疫情导致部分地区跨区域、疏港运输不畅。另一方面,供给面临一些制约。如上海拥有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业的来料仓储、产品总装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对相关行业造成影响。

虽然挑战增多,但更多是因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产业链总体运行仍然平稳,及时控制住疫情,细化实化各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举措,就会为正常运行增添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齐备配套优势明显。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3月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经济自身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坚强支撑。

当前,关键要聚焦堵点卡点及时疏通,避免短期困难演变成长期趋势,把“链”上的企业保护好,不被眼下问题拖垮。

保物流是当务之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同时,一系列部署加快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稳生产是关键之举。全国多地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正加快建立;工信部前方工作组赶赴上海摸排企业情况,集中资源优先保障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聚焦当下,做好原材料保供稳价,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缓解企业运行压力;着眼长远,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国需要在补链强链上不断发力。

  (八)稳住市场主体,如何更有力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

  4月12日,在福建泉州石狮市的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工厂里忙碌。新华社发(周义摄)

关键词:要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