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书坛的奇特构成
二十世纪海上书坛异军崛起、璀璨辉煌,是开放多元化的上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可有二”的独有文化艺术现象。其很重要的构成群体是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来到上海的清廷官吏、遗老。他们原本就是声名赫赫的硕学鸿儒,兼以雅擅翰墨,有着较高的艺术创作力和娴熟的笔墨表现力;抱残守缺成为“海上流人”后,凭借笔墨擅长,转变为“闻人名士”,以为谋生之计,如吴昌硕、沈曾植、陈三立、康有为、李瑞清、曾熙、刘春霖、张謇、罗振玉、高振霄、杨度、赵叔孺等皆个中翘楚。
清末民初的数十年间,海上书画家从各自松散独立的鬻艺课徒状态,逐渐衍生出半制度化的结社交流模式,相继成立了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蜜蜂画社、中国女子书画会等艺术社团。这些半雅集、半交易类型的组织,构建起资源共享、互利合作的平台,既增强了书艺的交流,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作品的商业交易。
海上书坛名家云集,代表人物如于右任、徐悲鸿、沈尹默、袁克文、白蕉、马公愚、潘伯鹰、褚德彝、黄宾虹、王福庵、钱瘦铁、张大千等。学界名流、文坛骁将而兼擅翰墨者,如章炳麟、王国维、鲁迅、叶恭绰、章士钊、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1912年刘海粟等人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专门开设书法相关科目。当时的师资有金石书画家马公愚、黄葆戉、潘天寿、朱复戡、方介堪、王个簃、诸乐三、钱瘦铁、贺天健、朱屺瞻、李健等,培养出青年才俊如李可染、程十发、来楚生等。又如徐悲鸿、丰子恺、陆俨少、费新我等,都有着不同美术院校的背景。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也专开书法课程,从这里走出了李叔同、谢无量、马衡、邵力子、朱东润等书坛俊彦。他们有以书画为业者,但更多供职于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新闻出版机构、政府部门等。他们大多兼有旧学的启蒙、新式教育与留洋求学的背景,有相对稳定优越的生存资源,书法多属副业。
此外随着照相、珂罗版印刷等新技术的发展助力,古来的经典碑帖得以化一为万,广为传播,帖学的魅力得到还原,在碑体书风笼罩下的帖学回归已成一种趋势。在上海形成了以沈尹默、白蕉、潘伯鹰等为代表,专师二王的书家群体。他们上溯晋唐,反思传统,令海上书风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多姿多彩。
海上百年争奇斗艳的书风
在新旧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在新兴市民文化审美的激发中,二十世纪海上书坛历百年变迁,几代书家呈现出濯古来新、体貌各异的风格。以下略举海上代表性书家的书风,择其要者简加评述。
碑派流风,各逞其妙
乾嘉金石训诂之学兴起,至道咸在阮元、包世臣的鼓吹下,碑派书风逐渐成为主流。随着1889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出版风行,碑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宣扬,以前清遗老为代表的民国海上书坛在此历史审美背景下,碑派书风占据了主导地位。海上书家在承袭碑体风尚的同时,面向自由而嗜好尝新的艺术市场,凭借各自的学识储备和个性审美,寻求变通、自开生面的创作理念异常活跃。
吴昌硕是诗、书、画、印四绝一通的大师,也是海上艺苑的标杆性人物。书艺以篆名世,扎根猎碣十鼓,专情数十年,由似至不似,自成新格。所书石鼓变其形而攫其神,左右揖让,取势盘搏,独树一帜。他在强调“与古为徒”的同时,更注重“当出己意”,是汲古来新的表率。
吴昌硕又是以一艺打通隔墙的高手。其隶、真、行、草,皆以篆籀法出之,构成风格统一而又个性识别强烈的书风体系。这种苍拙浑朴、豪迈勃发、强其骨的艺术语汇,又统领构筑着他绘画、篆刻的审美境界,并以画、印反哺于书,最终形成其老辣雄浑、精气弥满的统一艺术面貌。在国弱民卑的彼时,自有提振民族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