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愚作为海上帖学复兴群体重要人物之一,素有“艺苑全才”之誉,诸体皆精,尤善榜书。他真、草取法钟、王,以笔力浑厚,气息醇雅为特色,其隶法《石门颂》《乙瑛碑》,篆书得力于石鼓、秦诏版,也颇具功力。马公愚推崇“中庸平和”,书风整饬均衡,秀美纯正,具醇和古丽之美。他与邓散木堪称是四体皆精的“双子星座”。
碑帖兼融,别出机杼
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家大多沿袭着碑派的时风,虽然在个人成就上体现出较强烈的碑体面目,但习书经历或起步于帖而后续于碑,或以碑立本补给于帖,如沈寐叟的以碑入帖,李瑞清的以帖法入碑,其实碑帖互济一直是不息的潜流。
到民国中期,碑帖之争的影响已逐渐消弭,书家们走出“碑学笼罩”,以完全开放的眼光审视碑帖的各自优劣,将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形成琢物无痕的全新游艺状态。如弘一法师的书法中有他对碑帖的辩证汲取,也融汇了他现代音乐、绘画、戏剧等多领域的美学修养,更印证了古人“书禅默证”的说法;如于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的沙孟海,书风从早年但求平正的尚韵,到晚年务追雄浑的尚气,兼具意态挥洒的帖学和苍遒朴茂的碑派之长;如学问精深的陆维钊,从早年崇碑,到苦心孤诣演绎为亦篆亦隶、纵逸奇肆的“蜾扁”体;如一生以篆书为研究和创作重点的朱复戡,其草书以碑意写二王,呈现出帖面碑骨的别致;再如因右臂风痺,改习左手执笔作书的费新我,逆势行笔,书法形成了巧拙互用,似奇反正的独特风貌。
海上书坛的学术理论成就
理论与创作,如鸟之双翼,左右为用,方能振翅翱翔,鹏程万里。在上海的书法学术理论研究中,传统的书法史学研究是被深入发掘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个领域。
知行合一,学术理论上的百家争鸣,生机勃发,与书法创作的叩撞互补,辩证为用,使二十世纪的海上书坛始终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金光大道上呼啸前行。(作者:韩天衡)